轻音抚月:1957年,31军副军长李发在检查战备工作时,警卫员突然打了他3枪,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1:20 点击次数:80
1957年,31军副军长李发在检查战备工作时,警卫员突然打了他3枪,毛主席知道后,震怒不已,当即叫来谭政:“务必还李发一个公道!”。他16岁参加红军,42岁成开国少将,授衔2年后遭部下刺杀身亡 1957年3月里,厦门那个地方开了场军队的大会,主持的是李发将军,这人可是个挺有名的开国少将。会上讨论些军队未来的安排,挺关键的。李发将军特别小心安全,专门调来警卫保护会场。谁也没想到,开完会的时候,一个警卫员突然朝李发将军开枪,打中背后三枪。 李发将军伤太重没救回来,年纪轻轻才44岁就走了。 这李发,打小就是个硬骨头。16岁在江西兴国老家扛起红缨枪时,个子还没步枪高,可拼起命来比谁都狠。长征路上,他跟着部队爬雪山过草地,背包里揣着半块青稞饼,愣是分给了伤员,自己嚼着树皮走了三天。抗日战争那会儿,他在山东根据地当团长,一次反扫荡被日军围在山坳里,他拎着大刀带头冲阵,左胳膊被刺刀划开个大口子,血顺着袖子淌到刀柄上,他愣是没吭一声,硬生生撕开了包围圈。 解放战争打济南时更神。他带的团负责主攻城西制高点,敌人火力密得像撒豆子,他光着膀子站在掩体上喊:“跟我上!拿不下山头,我姓李的就埋在这儿!”战士们跟着他嗷嗷叫着往上冲,等把红旗插上山顶,他胸口的军装都被血浸透了——是被子弹擦过留下的伤。那会儿战友们就说,李发这名字,就是“打仗不要命”的代名词。 1955年授衔,42岁的李发穿上少将军服时,胸前的勋章能铺满半面衣襟。组织把他派到厦门守海防,这里对着金门,是东南门户,他往阵地上一扎就是两年,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参谋查碉堡,晚上在油灯下看地图,铅笔在上面画得密密麻麻,全是防御部署。战士们都说,李副军长的眼睛,比探照灯还亮,哪处铁丝网松了,哪挺机枪角度不对,他瞅一眼就知道。 可就是这么个把部队当命的人,偏偏栽在了自己人手里。那天的会开得挺顺利,讨论完春季战备,李发夹着文件袋往出走,警卫员跟在身后两步远的地方。谁也没瞧见那警卫员啥时候摸出的枪,只听“砰砰砰”三声,子弹全打在李发后心。他往前踉跄了两步,手里的文件袋掉在地上,转身看了警卫员一眼,就倒了下去。 消息传到北京,毛主席正在菊香书屋看电报,猛地把笔往桌上一拍:“李发是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老将,怎么能死在自己警卫员手里?”当即让人把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叫过来,语气重得像砸石头:“查!给我往深里查!不管是谁,不管有啥缘由,必须还李发一个清白,还部队一个公道!” 那会儿调查组驻在厦门,把警卫员关起来审了好几个月,可这小子要么一言不发,要么胡言乱语,说不出个正经理由。有人猜是不是私人恩怨,可李发待人向来宽厚,警卫员家里困难,他还自掏腰包给寄过钱;有人说是不是被人指使,可查来查去,没找到半点蛛丝马迹。最后这案子成了谜,只知道那警卫员被依法处决了。 下葬那天,厦门军区的官兵来了上千人,好多老兵抱着李发的墓碑哭。他们想起当年在山东,李发把仅有的退烧药塞给生病的小兵;想起解放后他下连队,蹲在地上跟战士们一起啃窝窝头。这样一位从泥里水里、血里火里闯过来的将军,没倒在敌人的枪口下,却倒在了自己守护的阵营里,怎么能不让人揪心? 后来谭政向毛主席汇报调查结果时,提到李发牺牲前还在修改的防御方案,毛主席沉默了好一会儿,说:“这样的好同志,我们不能忘了。”如今厦门的烈士陵园里,李发的墓碑前总有人放上鲜花,碑上“革命烈士”四个金字,在阳光下亮得让人不敢直视——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人,用命护住的光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